【牛馬風塵】從「冰島足球」模式看香港鏢壇發展

Published on 12-09-2019

「飛鏢還有什麼值得寫?」是筆者每次執筆前都會思考的問題,而隨着本欄運作的時間愈長,這條問題亦愈難回答。基於工作關係,筆者平日需要留意各大媒體的時事節目,同時希望從中獲取寫作靈感,尋找不同的切入點,吸引更多讀者認識香港的飛鏢運動發展。

上月初,無綫電視其中一集《新聞透視》,介紹了香港足球青年軍遠赴冰島交流學藝的經歷,當中自然談到冰島足球如何由從前的「魚腩部隊」,蛻變成今日躋身球壇前列的歐洲勁旅。事實上,冰島足球的成功之道,於兩年前該國國家隊首次打入歐國盃決賽周時已廣受外界關注:一流的訓練設施、優良的培訓制度,以及完善的球員人才庫。本文嘗試探討一下,冰島足球的發展模式,能否套用到香港鏢壇之中。


冰島足總會徽。
香港U15足球隊,8月初遠赴冰島交流。(無綫電視截圖)

談到冰島,一般人可能會聯想到北極光,或是麥浚龍主唱的《雷克雅未克》。這個北歐小國,正如它的名字所述,長時間處於低溫之中,而且土地經常被雪覆蓋,日照時間亦較短。但這些窒礙當地足球發展的先天因素,都被後天努力一一克服。2000年2月,冰島首個室內足球場建成,具地熱設施的室外足球場之後亦相繼落成,全年踢波再不是夢。

世界盃決賽周,冰島門將荷杜臣(Hannes Halldórsson)撲出阿根廷球星美斯的十二碼,被冰島人視為國家英雄。(圖片來源:The New Yorker)

冰島足球場重「質」亦重「量」。這個只有33.5萬人的小國,目前已有179個標準足球場,相當於每1800人就有一個,另設166個小型足球場。該國目前有2.3萬名註冊足球員,則平均每128名球員就能分得一個標準足球場。

至於要整理一些關於本地鏢壇的統計數據,其實頗為複雜,因為政府沒有備存相關資料,故筆者只能從各個飛鏢組織及聯賽網站入手,希望以數字說話,盡量呈現出本地飛鏢競技運動的發展概況。

香港現時共有三項大型飛鏢聯賽:一)由香港飛鏢會舉辦的硬鏢聯賽(「硬聯」);二)由日本飛鏢機品牌Dartslive舉辦的Super League(「D2聯賽」);三)由韓國飛鏢機品牌Phoenix Darts舉辦的Phoenix Official League(「鳳聯」)。各項聯賽的賽期大約為五至八個月不等。其中,今屆D2聯賽和鳳聯分別有約3,000人參加,硬聯則有約1,000人參賽。由於部分人或會參加多於一項聯賽,因此粗略估計,全港約有6,000人參與本地飛鏢聯賽。

本港最新人口數字為741萬人,若將上述這6,000人視為本港鏢壇的活躍分子,即香港約每1,200人當中,就有一人活躍於鏢壇。這個數字是大是小?筆者嘗試作一個有趣的類比:據衞生署資料顯示,香港共有7,425名註冊中醫師。如此說來,讀者走到街上,碰到註冊中醫師的機會,其實與接觸到業餘飛鏢聯賽選手相近。

另外,香港鏢壇與冰島球壇的相似之處,在於兩者都很「小」。冰島是一個小國,足球運動員大多都互相認識,所以在組織國家隊參加海外賽事時,團體精神會較其他隊伍強。至於那些在外征戰的香港鏢手,同樣都是本地聯賽的參加者,有的甚至是屬於同一聯賽隊伍,以戰養戰之餘,亦有助他們建立默契。

那麼,全港掟飛鏢的地方又有多少?鏢迷的聚腳點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提供電子飛鏢機及售賣飛鏢用品為主要業務的「飛鏢道場」,另一類是設有電子飛鏢機及硬式鏢靶的酒吧、食肆,以及桌球室、保齡球場、卡拉OK和會所等場所。筆者以Dartslive及Phoenix Darts的搜尋結果作估算,估計全港有接近600個提供電子飛鏢機的場所,即平均每約10名鏢迷就有一個練習飛鏢的場地,比例其實相當高。在此提供另一個參考數字:據衞生署資料顯示,現時全港有629間註冊藥房,也就是說,在香港要找地方掟飛鏢,大概與到藥房配藥一樣方便。

電子飛鏢機容許玩家與海外人士網上對戰,受年輕人歡迎。(作者攝)

由此可見,香港的飛鏢群體其實已發展出一定規模,若單從設施的密度比較,香港鏢迷掟飛鏢甚至較冰島足球員踢波容易。然而,在運動員的培訓制度方面,香港鏢壇就較冰島球壇遜色得多。

先談冰島。雖然冰島足協早於1947年成立,並於同年加入國際足協(FIFA),但該國要到2004年1月才出產首位持有歐洲足協教練資格的本土教練。現時,冰島已分別有669人及240人擁有歐洲足協B級及A級教練牌,持有專業級教練牌的更有17人,不少人在國內不同的球會執教。而對足球感興趣的小朋友,早於五歲開始已有機會接受專業教練指導,為當地球壇持續輸入新血起到關鍵作用。

反觀香港的飛鏢培訓制度則欠缺組織,主要都以由專業鏢手私人開班授徒,或是個別飛鏢道場與專業鏢手合作,舉辦交流活動或訓練班的形式進行。然而,這些鏢手要不有另一份職業在身,就是經常需要離港比賽,因此他們開班的日子並不定期;而他們在教學是都是各施各法,以自身經驗出發,教授學員投鏢動作、策略和禮儀等知識,但何謂教得「對」、教得「好」、教得「足」,其實並無統一標準。

本地飛鏢聯賽吸引不少飛鏢愛好者參與。(圖片來源:Dartslive Asia)

直至7月底,香港飛鏢聯合總會 (HKDFA)向12名飛鏢高手頒發名譽教練證書,並同時宣布將會舉辦專業教練培訓班,聲稱以普及香港飛鏢運動為目標,並希望飛鏢運動能夠職業化,為運動員及教練提供更多機會。總會此舉,無非想向這群鏢手提供「Q嘜認證」,讓外界對他們的教學能力有信心,但筆者認為,這些鏢手的實力及做人態度早已為本地鏢迷所認識,即使他們沒有被冠以「名譽教練」的美名,仍能吸引到有意學鏢的人士。反之,就飛鏢訓練建立一套指引或守則,規範訓練內容予有意提供教學的人士遵從,才是身為業界代表更需要做的事。否則,即使有了「Q嘜認證」,若這些星級教練還流於各施各法的層次,其實不利飛鏢運動的長遠發展。

獲香港飛鏢聯合總會頒授名譽教練證書的鏢手,都曾在本地及海外賽事表現出色。(圖片來源:HKDFA)

但令「冰島足球」模式得以持續而成功實踐的關鍵,是冰島從政府到市民對足球的熱愛。冰島政府會為所有小朋友提供資助,鼓勵他們參與課外活動,同時為球會提供會址,由球會自行營運。很多家長對足球運動態度正面,會利用政府提供的資助,讓子女到區內的體育俱樂部接受足球訓練。當冰島國家隊打入世界盃決賽周時,幾乎全國人民都在觀看球賽支持。

該集《新聞透視》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兩名小朋友的訪問,他們都以成為職業足球員為目標。一個說希望成為另一個利物浦前鋒沙拿,一個就說要奪得世界盃。反觀香港,能夠自信滿滿的表示長大後要做運動員的小朋友又有多少?即使有,又有多少家長會支持?

飛鏢在香港仍屬於少眾運動項目,因此,要提升公眾對飛鏢運動的關注,必須先改善飛鏢運動的形象。例如,香港雖不乏掟飛鏢的地方,卻良莠不齊,飛鏢道場及娛樂場所本是禁煙區,部分卻容許顧客吞雲吐霧,弄得烏煙瘴氣,變相令年輕人更難找到合適的地方接觸飛鏢。難怪現時仍有人視飛鏢為「娛樂」、「遊戲」,而不是「運動」。業界代表們在此事上,又有沒有說過一句話?

古亦

生活逼人,覓得一角,記下所思所聞。

電郵:kooyik.lifeishard@gmail.com

版權屬作者所有,普洛托斯時聞獲作者授權刊登,作者保留一切權利。

參考資料:

-TVB.《新聞透視》:冰島習藝(1/9/2018)

More Stories
股中人:俄鋁點解無盈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