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在閱讀】成敗之別 就在這四個態度

Published on 21-04-2019

去年我換了新工作,是一家初創的網路公司。當時看中這家公司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該公司所從事的領域在國內還處於萌芽階段,很有發展前景。其二,該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的該領域作業系統,即: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其三,該公司從創始人到合夥人,以及幾個為數不多的團隊成員,皆為美國知名大學的博士或碩士。有些人可能覺得好笑,這年頭博士、碩士算什麼,隨便一抓都一大把,高學歷並不代表高能力,學理論出身的企業家都太死板,算不上是真正的企業家。我們姑且不論高學歷是否大多低能力,但我與這幾位高學歷的同仁共事了一段時間後,還真的切實感受到了一些不同。最讓我感受深刻的,就是他們的「挑剔」。

一、問問題很挑剔

你真的會問問題嗎?在來到這家公司之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本著不恥下問的原則,對於工作上的難題,不知道的就問。這些問題裡,八十%是類似「赤道為什麼是橢圓的」這種完全可以透過網路就能得到答案的問題,剩下的十五%是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問題,最後的五%才是涉及到工作核心的,被稱作有水準的問題。因為大家水準都差不多,我也不覺得這樣問有什麼不妥或是不好意思的。

但在這裡,我明顯地感到了不同。如果將問題的難度劃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是A、B、C。我問的問題大多處於C這個級別,而別人卻是A。即便同事和老闆出於禮貌並沒有當面說你問的問題好low 啊,可我卻能透過答案深深地感到自己問的問題確實很low。很多時候,我都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罵一句:這種問題都問得出口,蠢爆了!

要是在以前,我覺得問蠢問題也沒什麼,反正要蠢一起蠢。現在則不同,我的集體榮譽感這麼強,怎麼可能只容許別人聰明,就我一個人蠢呢?不同水準的人,問出的問題自然不同。在跟這些帶著挑剔目光的高學歷者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漸漸地學會了一套問問題的辦法。

如今,我慢慢習慣了一有疑問就先透過網路搜尋引擎解決的辦法。遇到不能百分之百解決的,就根據搜集出來的多方資訊,經過整合處理之後,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後再和相關同事探討,得出解決途徑一、二、三來。時間一長,這種方式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下意識的習慣,一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先透過自己的方法去解決,繼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種方式會促進一個人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便可觸類旁通,在其他事情上也能體會到這種挑剔的好處。

二、工作報告要有你自己的「idea」

我經歷過最多的工作報告是實習期每天要有日報,轉正職之後要有週報,然後是月中工作報告、月底工作報告。到了七月份,不只要寫月底工作報告,還要有年中工作報告。好不容易熬到年底,還有一個年終總結。那時,每個月不是在寫工作報告的路上,就是在寄工作報告的路上。寫了這麼多的報告,從Word 到PPT,無論什麼方式、什麼行業,歸結起來,無非四大部分:你做了什麼?成績如何?不足在哪裡?對未來的期許?大部分人都覺得工作報告是用來應付的,就算寫得再好看,沒業績都是白搭。新老闆很務實,他要的不是對未來的期許,而是你認為公司在系統設計、流程作業、市場推廣等方面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與此同時,還要寫出你的改進措施及看法。

對他而言,最想看到的不是你的PPT 做得有多好看,也不是你寫了多少頁,而是你為了這項工作做了哪些思考,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表面上看,這似乎脫離了本職工作,但老闆就是要將你和公司的前途掛鉤。老闆希望看到你對公司的思考,希望看到你除了本職工作之外還能為公司做些

什麼,說好聽點,那是在訓練你以高層的思維去思考公司的命運;說白了點,就是要你對公司有忠誠感和歸屬感。

三、跟「我不想」和「懶得做」say goodbye

從小到大,我嘗試過很多事,卻大多因為「不想做」和「懶得做」夭折了。比如,因為工作的需要,我下定決心要好好練習英語口說,並規定自己每天要抽出一個小時學習。其中,半小時聽BBC,半小時跟讀。當第一天圓滿完成任務時,我的內心開滿了小花。然而,第二天我就因為懶得讀而把學習時間縮短成半小時。第三天,乾脆就忘了。

結果,某天公司突然有外國客戶來訪,需要切換英文模式的時候,我才猛然想起那年那月那日想要練好口說的決定。同樣學的是語言,同樣是每天一小時,新同事Gabby 則不同,她能在一年後和法國人面對面聊天。我由衷地佩服她,跑去問她有什麼訣竅。她笑著對我說:「訣竅就是把你的計畫嚴格地執行下去,不管發生任何事!」

另一個同事Lucy 告訴我,Gabby 讀書的時候就是這樣,研究所一年級的時候想去學拳擊,比較過附近的幾個健身俱樂部後,她就報了名。一開始很累,她打得手臂都抬不起來。那時候,Lucy 勸Gabby 放棄吧,只把拳擊當作一項娛樂活動就好了,不必這麼認真。Gabby 沒有聽,每天仍按時去學。有次下大雨,天氣特別冷,晚上的課都停了。即便如此,她還是去了。據說,那天去拳擊館健身的只有她一個人,連教練都請假了。我聽後恍然大悟,難怪公司裡的男士都怕Gabby,想必她的拳擊一定打得不錯。但我好奇的是,Gabby 難道就沒有不想去,或是倦怠的時候嗎?

她聽了之後,表情很平淡地說:「當然會有。畢竟我也是個平凡人,誰會沒有惰性呢?但我就想啊,我今天不做了,明天是不是要完成雙倍呢?如果明天也沒做,那後天就要完成三倍。如此下去,倒不如今天就做完。」其實,我們之所以做得不夠出色,之所以抱怨重重,就是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太挑剔,對自己太溫柔。如果反過來,我們對自己挑剔一些,一旦有了計畫,無論颳風下雨還是感冒發燒,都會堅持做下去,那時,世界才會對我們溫柔以待。我按照Gabby 說的重新撿起英文,先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堅持一週。出現任何「我不想」或是「懶得做」的時候,就暗示自己不學不行。我發現最難的時間是第三天和第四天,只要熬過去,後面就沒那麼難了。

四、眼界再寬一點,思維再闊一點

在同行還在透過郵件來處理客戶問題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作業系統。該系統不僅可以很全面地解決客戶的疑難雜症,而且時效高、出錯率低,別人一個多月才能完成的單子,我們在一週內就可以完全處理好。現在,這個作業系統依舊在不斷地完善和改進中。未來,它的功能將愈加強大,並趨於人性化。

有一次,跟老闆開電話會議,他希望我不要將眼界只放在目前這一小塊工作領域。如果我只盯著手裡的這些工作,就算我做了十年,會的還只是這一塊,我的能力也就僅限於此,沒有其他突破。如果我能在業餘時間盡可能地查看產業資料,瞭解產業動態,不僅可以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機會,也會增進自己的大局觀。

李尚龍說:我們要做創造平臺的人,而不是選擇平臺的人。這句話令我感觸深刻。如果你只是侷限在自己現有的領域,對你的思維和未來都將是一種束縛。與其被平臺選擇,不如自己創造平臺去選擇別人。只有掌握主動權,未來才可能有話語權。這便是大局觀。有人說,讀了那麼多年的書,能有什麼用?這就是用處。做同一件事,一般人的思維只停留在a,而多讀了幾年書的人就在a2,甚至是a3。思維方式不同,知識厚度不同,決定了他們做事方式的不同,以及結果的不同。

同樣是開公司做生意,同樣是為了賺錢,但對於老闆來說,除了賺錢,想要的會更多。他們想做最有價值的公司,想做最不可替代的公司,在這個功利化的時代如獨角獸一般特立獨行。事實上,能把書讀到一定的水準,他們首先就擁有了常人無法達到的毅力,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與其說他們在不斷地挑戰比自己還優秀的人,不如說他們是在不斷地挑戰自己。我們常說,要多跟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人。與人相處,要多看他們的長處,和高學歷的人在一起學習挑剔自我,你會自然而然地發現自己的缺陷,從而不斷地自省、改進。漸漸地,你會發覺原來自己也可以變得更好。

本文節錄:《別讓無效努力害了你》

ISBN:9789571376455

作者:瓊華,中國海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於外商企業任職,煙台作協會員,曾出版合集《願歲月溫柔,往事可回首》、《你可以退縮,但你要有承擔未來的勇氣》等。

(《別讓無效努力害了你》/時報出版)

博客來:https://goo.gl/3whUhL

金石堂:https://goo.gl/SLhY1g

讀冊:https://goo.gl/ovuBsM

時報悅讀網:https://goo.gl/P3wdUm

三民:https://goo.gl/ncRQQH

More Stories
通告易: 首控盈警 持成實外教育遭斬倉蝕7.9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