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鋼琴教師》從否定中感受愛?

Published on 02-11-2019

虐心之選,誠勸現時玻璃心的朋友請勿看這套電影。

有些電影,香港拍不出來,例如這套《鋼琴教師》,我不肯定在香港有多少人願意入戲院欣賞非主流電影;即使香港拍攝翻版《鋼琴教師》,能否拍出那種怪誕卻美麗的氣質,還是只流於「得獎之作」、「重口味精選」、「忘年戀play」等等的標籤?太著重效益的舖排,容易讓藝術變得低級。

改篇自同名小說,《鋼琴教師》講述一個年過四十的鋼琴女教授Erika飽受母親獨裁、支配人生的煎熬,對男女關係與性事有許多異常、暴力幻想,對鋼琴充滿熱誠,亦對其他事物抱有厭煩、刻薄的態度。認識十七歲學生Walter是Erika的人生轉捩點。Erika對Walter坦白說出對愛情與性的一切「變態」要求,更請Walter配合她的幻想。愛之深,豈能對愛人作出「羞辱」之事,Walter在過程中飽受煎熬,經歷妥協與蛻變,一切如冰雕階梯讓Erika走上人生的舞台。

(圖片來源:IMDb)

【以下有暴雷】
小男孩Watler的千依百順遇熱始終會融化,為大地帶來短暫的冰涼,轉眼讓愛火熄滅。深怕得來不易的男性離去,Erika開始改變姿態,從施暴者轉成受虐者,主動提出接受Walter的任何要求。可是不論Erika在哪一位置,她和Walter就是找不到適合的相處節奏。電影的尾段節奏變快,許多觀眾表示不滿意。雖然電影不如小說般仔細舖排,但從電影所見Watler的憤怒非突然、即興,個人認為是多次在心愛的人Erika面前,在交歡過程處於尷尬、被辱的處景讓他不甘心,男性必然的強勢地位加上荷爾蒙驅使,Walter是被逼瘋了,他熟讀Erika的要求並依循她說的付諸行動:在Erika的家中強暴她,意外地還放下分手狠話。

說到這裡,大家會問,為什麼Walter會變成這樣?那麼Erika呢?Erika的改變也值得探討。在愛情中獲得主權時,Erika多次表達自己的需求,並對Walter的訴求拒於門外。Erika外表冰冷,只會以傷害他人的極端方式表達愛,對Walter卻是欲拒還迎,直到結局Walter演出了她「夢寐以求」的情節,她卻如死屍般存在,完全看不到熱戀中的徵兆。那麼Erika到底想要什麼呢?

觀眾看《鋼琴教師》的時候,或時有慘不忍睹的時候,那是心痛、被侮辱的不愉快,但畫面、主角都是和平、好看的,尤其是男女主角的演技帶著觀眾入戲,是電影之妙。

心理不平衡的Erika怎能輕易放下感情,但當她重遇Walter的時候,對方竟如陌生人般客氣,如沐春風的愛人隨著暴力回憶越走越遠,留下Erika一人。如何表達錐心之痛?導演在此呈現了更深層次的心痛。一種數日難以放下的痛楚。基於這種電影很難一直重看,建議愛電影之人,認真看一次。至少。

我在四年前看完後念念不忘,最近重看竟有不一樣的發現。有趣是我發現有台灣影迷寫下了一段自己與Erika的模擬訪問對話,仔細分析Erika的心理與行為。這種方式很創新,值得記錄。

| La Pianiste (The Piano Teacher) | 2001
Written & Directed by Michael Haneke
Based on The Piano Teacher by Elfriede Jelinek
Cinematography · Christian Berger
Editor · Monika Willi, Nadine Muse

[tmm name=”%e8%99%8e%e8%b2%89″]

More Stories
【通勤看小說】世界十大瘟疫文學書單:《瘋狂亞當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