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譚】烈焰有煙,水滴石穿—《回憶有罪》

Published on 14-12-2020

前文提及達明一派殿堂作品《天問》,今次談其續集《回憶有罪》。此歌旨在紀念六四事件三十周年,面世於2019年中,黃耀明特意在5月23日的記協晚宴及六四晚會先後獻唱。當時反修例氣氛正在醞釀,民陣兩度發起遊行卻未成氣候,在山雨欲來之際,迎來六四晚會,支聯會秘書李卓人台上激勵市民參加6月9日大遊行,記得要「一拖十」,慷慨激昂,現場聽罷,心戚戚然,至今聲畫仍烙印於腦海。後來6月9日造就「百萬人大遊行」,一一寫於歷史,一如此歌所說:「歷史假使有人,定被發現。」

此歌在記協晚會首次面世,當晚有份表演的Rubber Band鼓手泥鯭,在宴會廳外無意中聽到前奏,便覺編曲似呼應《天問》。如他所言,歌詞第一句便出現「天問」二字:

舊日或問天 怎允許摧毀信念
浩蕩像為了 被懷念
現在別問他 可有膽公開紀念
被現實騎劫 怎怨天

由於是紀念六四事件三十周年,「新舊」是此歌主題之一。舊日問天,是因為憤憤不平,怒髮衝冠;現在卻有點退縮,連公開紀念都愈發不敢,由「被現實騎劫,怎怨天」一語道破。現實令人愈來愈多包袱,一個個年少氣盛的愛國青年隨逐歲月變成老油條。當日只是問不起天,但仍然有「縱怨天」,今日竟連「怨天」也怨不起。說起來,也側寫了《十個救火的少年》如何實現眼前。至於「他」是誰,可交由各位想像,發掘趣味。

如燭光都有罪 將暗黑多幾十年
如傷疤都有靈 未變臉
回憶即使有罪 真相怎麼敢無言
歷史假使有人 定被發現

林夕是詩家出身,善用意象自不待說。「燭光(紀念)」、「傷疤(在生者心理陰影/六四死者)」。若然連紀念六四都不許,其實代表香港以至中國的言論自由沒落,無人制衝政府,自然直入黑暗時代,相信諸君今日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傷疤」一詞未有說清,可能是說在生者經歷六四後,只要一日記得事件,自己仍不會變臉投誠,又或指死者「在天有靈」的話,會提醒在生者不要變臉,兩種說法不敢說準。無論如何,此歌深信的是歷史不容扭曲,是客觀存在之事物,也許因政治勢力而湮沒於一時,不准回憶,但真相是有力而恆存的,留待日後,定有來者將歷史出土,將罪人一一鞭撻。

現在若問他 可悔當天走太前
道路腐壞了 不敢涉險
現在若問我 怎會這麼想紀念
烈焰幻滅過 總有煙

首段先由「問天」說起,再帶到「別問他」,用問字穿起兩個時空;重唱主歌時,由「別問他(在生而畏縮者)」帶到「若問他(八九民運前線)」,再到「若問我(在生而堅持者)」,就同一事件將咪筒交由不同角色作答,轉接自然之餘,事件亦更立體,看到今昔與立場不同者的對比。「道路」、「烈焰」、「煙」皆屬意象,「道路」大意是政治改革之路,自一夜清場後,不難明白何謂「腐壞了」。

「烈焰」主激壯,大意是八九民運的凌雲壯志或六四中夜的貫耳槍聲。肉眼看,有火後便有煙,前是因後是果,從意象說,激壯過後,定有餘波,不會就此斷絕,此亦與佛學相契。

一物要聚要散,在於因緣,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眼前冰地,不是剎那凍成,必然逐漸形成寒氣,始得冰地,到冰地解散,於理亦然,不會突然徹底消失。

激壯過後,定有餘響,儘管如煙般縹緲。其實「烈焰幻滅過,總有煙」早有位孖生哥哥,便是陳奕迅《不來也不去》的「如煙,因給你遞過火」,大意相同,日後另文再談。

皇天不必答辯 只怕蒼生肯忘言
后土不知冷熱 生滅無念
歷史只懂向前 輾轉反側三十年
如今滄桑少年 莫問蒼天

「皇天后土」指的是天地,料應出自台灣民國政府的反共電影《皇天后土》。此詞曾於林夕為羅大佑填的《首都》出現過,同時亦呼應《天問》首兩句:「抑鬱於天空的火焰下,大地靜默無說話。」

就筆者理解,「皇天」有天命之意,上天不會為歷史事件定論,最怕的是蒼生選擇忘記(忘言);「后土」則是國土、大地,大地不會分辨好壞、生滅等二元概念。

此中又再歸到佛學,即人間概念,都是對比而成的假象。用俗世的語言說,姑且當一切是循環,凡一概念誕生,必然立了標準或基數,才對比而成。例如北極是冷,但若與宇宙對比,北極反而算暖,因此「北極是冷」是對比而成的暫時假象,並非本質。又如花落是滅,只因俗世認為花開是生,但花落花開從來是造化循環之理,化成泥土又再開花,永無止境,只要不劃界,則無生滅可言。簡言之,有生有滅,是人世間的妄念,民運學生死了,國家夢想滅了,只屬人間事,放在大自然的天地看,只是不冷不熱的流轉。

自古興亡時,人間心底撕裂,但看着大地江山卻依然嫵媚,猶覺不真實。此中情懷,常見於中國中古文學,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許渾的「英雄一去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楊慎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等。不過,林夕的「生滅無念」則是不慍不火的說法,一如全歌穩健中見憤慨,並無太多政治宣傳的味道,皆因林夕認為時政不應唱出來,因歌會煽動人心,忽略細節。及後林夕所填、由林二汶主唱的《最後的信仰》,亦屬如此。

雖然「歷史只懂向前」,但同一時間,「輾轉反側三十年」,多年來的心結依舊放不下。「輾轉反側」語出《詩經‧周南‧關睢》,原意是君子對淑女求之不得,床上輾轉睡不着。不過,林夕是新派中文人,用成語一般與原文割裂,歌中是指因介懷六四事件而三十年來難以入眠。「如今滄桑少年,莫問蒼天」一句則呼應主歌兩段,被多年生活洗磨以後,當日憤慨青年逐漸「滑瓦」,連天也不問了。

若舉傘 為誰命運祭奠
廣場上 這麼多告別
莫須有 是誰造就壯烈
願廣場上 聲音不會滅

此歌尾段與MV一樣深刻的,正是將六四事件與雨傘運動相提並論,暗示雨傘運動不過是八九民運的延續,也許也是「烈焰幻滅過,總有煙」的答案。香港人恐共,原因莫過於六四事件,由是更知為何會「輾轉反側三十年」,心結揮之不去。

「廣場上,這麼多告別」是指當年天安門廣場的血漬,「願廣場上,聲音不會滅」是指今日以後的公共空間,也可暗示「公民廣場」一類地方,聲音滅了,便再無言論自由,是重申「如燭光都有罪,將暗黑幾十年」。當時反修例大型示威尚未發生,今日《國安法》利刃當頭,大家心裏有數了。回顧過去,放眼目前,展望將來,是此歌之立腳處,不拘泥於一宗屠殺,而將今昔串起,境界更高。

讀中史,有通史、斷代史,通史就是將政治史自古而今一口氣讀下,不拘朝代,通其流變之理。拉長看,其實中國政治改革的議題起於晚清。從戊戌變法五四運動四五運動,到八九民運與雨傘運動,都是與政治覺醒及渴求政治改革離不開關係,當中得失難以一概而論。不過,值得借鑑的,是羅馬畢竟非一天建成。引用孫文遺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頑石能穿,何嘗不積功於千年之水滴呢?

達明一派 回憶有罪(官方MV)

曲:劉以達
詞:林夕
監製:達明一派

舊日或問天 怎允許摧毀信念
浩蕩像為了 被懷念
現在別問他 可有膽公開紀念
被現實騎劫 怎怨天

如燭光都有罪 將暗黑多幾十年
如傷疤都有靈 未變臉
回憶即使有罪 真相怎麼敢無言
歷史假使有人 定被發現

現在若問他 可悔當天走太前
道路腐壞了 不敢涉險
現在若問我 怎會這麼想紀念
烈焰幻滅過 總有煙

如燭光都有罪 將暗黑多幾十年
如傷疤都有靈 未變臉
回憶即使有罪 真相怎麼敢無言
歷史假使有人 定被發現

皇天不必答辯 只怕蒼生肯忘言
后土不知冷熱 生滅無念
歷史只懂向前 輾轉反側三十年
如今滄桑少年 莫問蒼天

若舉傘 為誰命運祭奠
廣場上 這麼多告別
莫須有 是誰造就壯烈
願廣場上 聲音不會滅

More Stories
股中人早點(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