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馬風塵】2019 PDC世盃之後:港隊留下的足印(下)

Published on 12-02-2021

上一篇文章,筆者分析了香港隊在今屆PDC世界盃中的表現,以及與其他傳統西方國家勁旅的實力差距。事後有鏢友認為,有關分析只集中討論港隊在首圈賽事的表現,所引用的數據太少,分析也未必準確。

正如筆者之前所說,港隊的表現孰優孰劣,決不能單憑一場比賽就能論斷,這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作為支持香港隊的鏢友,甚至港隊成員本身,檢視港隊水平的一個窗戶,並且在將來逐漸優化。對於上述鏢友的意見,筆者借用某警官的一句名言作回應:「做法不完美,但可接受,亦需要改善。」

今屆PDC世界盃,由林鼎智(上)和梁啟勳組成的香港隊,以盤數1-5不敵賽事的七號種子比利時。(圖片來源:Darts News)

來到下篇,筆者希望多做一點分析,了解港隊兩位成員林鼎智(Royden)和梁啟勳(FB Leung)在今年整體的硬鏢水平,以及與其他海外選手的差異。由於當中需要長時間觀察鏢手的表現,筆者有幸聯絡到PDC數據分析員Christopher Kempf,獲對方提供甚具參考價值的數據。他紀錄了截至七月十四日,所有曾參與於2019年舉辦的PDC賽事(如:World Darts Championship、PDC Players Championship、PDC世界盃等)的一眾鏢手的總得分及總投鏢數。

Christopher Kempf不時會在Twitter分享與PDC賽事或選手有關的數據(Twitter截圖)

筆者遂利用有關數據,計算出所有鏢手的3-darts average(3DA),即「總得分/總投鏢數x 3」,然後按各人的3DA數值排序(總投鏢數少於300鏢(相等於100個回合)者佔500多人,由於他們的數據基數太小,未必能反映其真正實力,故不作排名)。

圖一:個別海外鏢手今年整體3DA數據

結果顯示,荷蘭鏢手、現時世界排名第一的Michael van Gerwen的3DA最高,接近100.2分,亦是逾2,400名曾參與PDC賽事的鏢手中,唯一一位3DA過百的鏢手,足以證明他的整體實力相當出眾;其餘世界排名前十的鏢手,其3DA亦有95分或以上。至於在PDC世界盃中,首圈與港隊碰頭的比利時選手Dimitri Van den Bergh和Kim Huybrechts,3DA則分別有94.12分和92.68分。

圖二:PDC世界盃亞洲隊伍成員數據

亞洲鏢手的實力,確實與歐洲鏢手有一段距離。曾參與PDC世界盃的亞洲鏢手,大部分人今年整體3DA有80多分,當中以菲律賓鏢手Noel Malicdem的數字最高,達90.27分,在全球排名71位;年逾六旬的前軟鏢世界冠軍Paul Lim,其3DA亦高達89.78分,在全球排名80位,確實老而彌堅。

至於香港隊兩位選手林鼎智和梁啟勳,其實二人今年整體3DA分別有86.20分和84.88分,若結合PDC世界盃數據分析,他們在PDC世界盃中的表現均高於其平均水準(港隊首圈面對比利時,林鼎智的3DA有87.44分;梁啟勳更高達95.29分),或許能再次證明筆者在上一篇文章所作的結論,即香港隊落敗的最大原因並非跑分能力不足,而是埋鏢率過低。至於其他亞洲國家代表隊成員,大部分人都能打出優於自己平均3DA的成績,同樣值得鼓舞。

本港飛鏢數據分析的限制

飛鏢運動(尤其是硬式飛鏢)較為西方國家所重視,因此除了PDC本身,不少體育網站都會紀錄PDC硬鏢賽事的賽果;而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平台中,亦不乏介紹飛鏢比賽及鏢手表現的專頁及群組。

至於香港鏢壇,軟鏢賽事的數據分析及紀錄做得遠較硬鏢詳盡和有深度,因為前者利用電子飛鏢機作賽,本來就有先天優勢,飛鏢機生產商可以透過飛鏢機上的鏡頭配以會員系統紀錄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及對賽成績,甚至發展出可以逐鏢記錄玩家所投的分數及每一鏢的落點,從而作更詳盡的分析,例如紅心及各分區的命中率、完局所需鏢數,就連每一鏢的投擲時間和飛鏢的集中度(grouping)都能被準確記錄。

Phoenix Official League紀錄了各參賽選手的詳細比賽數據 (Phoenixdarts網站截圖)

相反,本港的硬鏢賽事的統計工作主要依賴人手操作,統計的數據仍流於表面。以香港飛鏢會舉行的硬鏢聯賽為例,計分員一般會把參賽者每回合的得分手寫在計分牌上,參賽隊伍須按飛鏢會要求,在聯賽分紙上亦規定參賽雙方須紀錄每場賽事中,每位參賽者投得的Ton(100分或以上)和Ton80(180分)的次數,以及所有100分或以上埋鏢(High finish)及快速完局(Fast game)紀錄,至於鏢手每回合或每一鏢的分數,或是對賽往績等都不會留下電子紀錄。

硬聯賽事部分單人賽及雙人賽紀錄(香港飛鏢會網站截圖)

因此,本港硬聯賽事無法如電子飛鏢賽事般,詳盡地統計鏢手的各種比賽數據,難以讓鏢手檢視個人表現有何變化。有個別飛鏢組織,自行開設網站,將硬聯數據作進一步整理,從而額外歸納出一些具參考價值的資料(如:鏢手比賽得勝場數及勝率等)。對於這些鏢壇有心人的舉動,筆者當然十分歡迎,但香港若要做到如Kempf般,以數據長期追蹤鏢手表現,條件仍遠遠不足。

要解決本地硬鏢數據貧乏的問題,關鍵還是要從根源着手,即作為賽事主辦單位的香港飛鏢會本身,需要先認同數據分析對鏢手甚至整個鏢壇發展有利,才能思考下一步問題:如何改進現有數據記錄工作。

More Stories
【黃金時代】星際讓我靜悄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