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在閱讀】《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

Published on 29-12-2019

厭女從不是個人問題,更不需要真正厭惡女性,
重點在於權力結構。

難道,我們不是活在一個進步而平等的社會?
當性別平權看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厭女反撲才正要開始


▎本書特色 ▎
◎近年來討論厭女(misogyny)結構最有力、最深刻,且提出開創性觀點的重要著作。
◎本書出版後席捲西方性別學術圈,國內外女性主義學者競相拜讀,引發討論風潮。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節錄:製造關心 Care mongering

  女性被不成比例地要求──這要求甚至也來自年輕人──關心他人,而顯示證據來自於學生評量教授時,性別偏見有著廣為人知的影響。於此脈絡裡,這則證據也值得被納入考量,因為在思考之後,你會發現,政治人物和教授之間有著不少可相比擬之處─他們不只是人們眼中心照不宣的權威人物(這也能夠適用於許多其他職業),還有他們所展現的表演特性。作為教授,你必須站在人群面
前要求他們對你的言詞投以信任、尊重和注意力,而結果則是對於你後續將如何被評量,以及被給予多高的評價,性別都有著顯著的影響─至少在後者的情境中如此,因此在前者的情境中也可能相同。
  這不僅僅因為,許多學生─再一次的,男女皆同─會偏好在知識和道德上的權威人物以順性別男性的身體出現(儘管研究時常如此顯示,但某些近期針對種族的研究結果帶來了比較多的希望13),更因為人們對女性和男性的觀點往往非常不同,以及與此相關的是,他們會因為不同的缺點而被懲罰。喬伊.斯柏拉格(Joey Sprague)和凱利.瑪索尼(Kelley Massoni)(2005)指出,男教授比較常因為教學無聊而被懲罰,女教授則是因為看來冷漠、不關心人,以及沒有和每一個學生都發展出個人關係。根據學生們如何描述最好和最糟的教授,他們也發現:最不友善的字眼被保留給女教授;透過使用「潑婦」和「女巫」等字眼,最糟糕的女教授有時候會被明確指控是一名壞女人。學生們可能不喜歡傲慢、無聊和漫不經心的男老師,但他們可能會仇恨吝嗇、不公平、僵硬、冷漠和「精神錯亂」的女老師。這些發現⋯⋯被通報事件所證實,在這些事件裡,學生們對他們認為未能適切地執行其性別角色,或呈現了挑戰性別不平等的課堂素材的女性教員展現出敵意(2005,頁791)。
  研究者總結,雖然男女教授都需要根據其性別做出特別的付出,但女性的付出比較有可能特別辛苦,因為一個不讓人感到無聊的男性是相對輕鬆地觸及到比較廣大的觀眾群,但讓一個女性和每一個學生都發展出關係卻顯然並非如此,而且在某個階段以後,這簡直不可能。
  「製造關心」──或另一個我喜歡的說法是(性別化的)弱勢暴君(tyranny of vulnerability)──的誕生,在澳洲針對茱莉亞.吉拉德的攻擊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當凱文.路德──吉拉德在黨內初選成功取代的前任領導人──想要報仇時,他完全知道該怎麼做。首先他對記者勞利.歐克(Laurie Oakes)聲稱吉拉德背棄了曾有的協議,也就是在提出挑戰前,要給他更多時間來改善他作為總理的表現,然後路德似乎將內閣會議的紀錄洩漏給歐克,在其中,吉拉德因為預算赤字而反對了一項增加老年退休金和有薪育嬰假支出的提案。儘管吉拉德解釋在預算獲得平衡後她會支持這些措施,但她的支持度受到重挫,並差點輸掉了接下來的選舉。她不能被信賴,而且她冷酷無情。
  澳洲記者喬治.梅加羅吉尼(George Megalogenis)覺得路德和歐克的行徑真是惡劣得可以,以致他提出以下問題:如果競爭發生於兩個男人間,這事還會發生嗎?我不確定。我認為我們必須拆解這點,看看我們用自己的雙眼究竟看到了什麼,也就是,一群男人試著把一個女人變成怪獸。
  可惜的是,他對澳洲人的呼籲被大大地忽視了14。
  據我揣測,類似手法也對柯林頓造成了很大傷害;她面對的不只是更嚴格的標準,更是和她的男性同胞比起來非常不同的標準。問題是:在她一路以來
的關懷範圍內,她是否曾經或至今未能給予任何弱勢者足夠的付出、關懷或注意力?答案是且幾乎無可避免地會是,「沒錯」,因為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政治人物和前任國務卿,她的關懷範圍必然要無限擴張,亦即幾乎要包括所有人。與此相對的是,唐納.川普認為他可以站在第五大道的中央對任何人開槍,卻仍舊不會失去選民15。許多人因為他的說詞勃然大怒,但他依然贏得了選舉。

13 比如,根據一項近期研究,所有種族的學生都偏好非白人教授。Anya Kamenetz, “Study Finds Students of All Races Prefer Teachers of Color,” NPR,2016/10/07,https://www.npr.org/sections/ed/2016/10/07/496717541/study-findsstudents-of-all-races-prefer-teachers-of-color?t=1563451065078

14 吉拉德(2014)自身的說法是:「歐克的報導對這場選舉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它迎合了選民們過去在想到我時就已經放在心上的問題:假如我未婚、無子,我真的能夠理解家庭的壓力和憂慮嗎?」(頁40)

15 Jeremy Diamond, “Trump: I Could ‘Shoot Somebody and I Wouldn’t LoseVoters,’” CNN, 2016/01/24,http://www.cnn.com/2016/01/23/politics/donaldtrump-shoot-somebody-support/index.html.

本文節錄自:《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 出版社:麥田
  • ISBN:9789863447177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自2013年起任教至今。其研究集中於道德哲學、社會哲學與女性主義哲學。《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為其第一部著作,深刻探索並拆解了現代生活中公共場域和政治場域中的厭女邏輯。

譯者:
巫靜文
台大社工系、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碩士,專注於性別與性別暴力問題。於網路書寫性別議題多年,曾任性別部落格「Queerology」和性暴力寫作計畫「如果你也聽說」作者。

More Stories
黃金時代倉(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