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馬風塵】派對氛圍(下)

Published on 12-09-2019

之前兩篇文章,筆者介紹了PDC賽事中,選手們的Walk-on music和觀眾們的Darts chant如何為比賽營造出派對氛圍,同時為飛鏢運動注入活力和發展潛力。來到下篇,嘗試以上月27至29日、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Star Hall舉行的第二屆香港國際飛鏢節作切入點,了解本港的飛鏢賽事發展。

第二屆香港國際飛鏢節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Star Hall舉行。(作者攝)

飛鏢節踏入第二個年頭,繼續由啓航娛樂集團主辦。今年飛鏢節的口號為「撐香港,撐DART起」,主辦方揚言「希望香港市民撐起整個活動、飛鏢愛好者撐起本地鏢手,鏢手再撐起香港隊、甚至香港整個飛鏢行業,進一步確立香港鏢壇於亞洲地區的領導地位,面向國際」。願意在香港舉辦一場大型活動,推廣一項較為冷門的體育項目,實在值得嘉許。然而,上述豪言壯語,能夠透過一次活動實踐多少?

「香港市民撐起整個活動」

一連三日的飛鏢節,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日是開幕典禮兼打氣音樂會,安排多位本地歌手表演,需要市民購票入場;之後兩日則免費開放予公眾入場,欣賞包括香港在內的八支亞洲飛鏢隊伍上演的連場大戰。也許主辦單位是希望以音樂會的門票收入補貼各項賽事的開支,但在整個活動的宣傳上卻未有帶出音樂會與飛鏢之間的關係,導致兩者看起來毫不相干。而買票入場看歌手表演的市民,又是否等於支持飛鏢運動?

兩日比賽日,主辦單位在場內提供充足飛鏢機予參賽者熱身及比賽。入場人士能夠自由活動,除了透過大屏幕欣賞安排在看台上進行的賽事,亦可走到比賽區觀戰。最值得欣賞的地方,是場內設置了飛鏢體驗區,讓市民一嚐掟鏢的滋味,部分參賽者更帶同子女到體驗區遊玩一番,確實有助推廣飛鏢運動。

飛鏢體驗區。(作者攝)

香港受亞洲的軟鏢文化的影響較深,着重給予鏢手良好的比賽環境,因此觀眾大部分時間都是安安靜靜地觀賞賽事,與PDC的觀眾完全兩樣。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即使PDC今年初開始舉辦亞洲區巡迴賽,所到之處都沒有歐洲賽事的派對氛圍,就連飛鏢節也不例外。

其實,派對氛圍可視為飛鏢賽事的調味品,並非必需品,但飛鏢節的主辦單位卻太大貪,想將飛鏢節打造成嘉年華會,同時又藉機推廣特色本土文化,令攤位遊戲、大澳特產食品及本港交通工具模型等都出現在會場之內,這反而令活動主題有點失焦;加上場內人流疏落,市民參與度是否足夠「撐」起整個活動,相信主辦單位心中有數。

飛鏢節人流疏落。(圖片來源:香港國際飛鏢節)
特色文化攤位設於飛鏢節會場的入口位置。(作者攝)

「飛鏢愛好者撐起本地鏢手,鏢手再撐起香港隊」作者

作為飛鏢節協辦單位的亞洲飛鏢協會,今年繼續組織「香港飛鏢夢幻隊」,隊員人數由上屆33人增加至今屆41人。一眾成員先參與由協會舉辦的「飛鏢香港排名賽」,累計總積分最高的八名男隊員及四名女隊員,經其餘隊員、香港代表隊領隊及飛鏢節籌委會成員投票後,得票最高的四男二女就會獲選為「香港飛鏢精英隊」成員,代表香港參加飛鏢節最矚目的賽事 — 「國際一級邀請賽」。

「香港飛鏢夢幻隊」成員亦以多種方法產生,包括:過往曾參加由亞洲飛鏢協會舉辦的本地或出國選拔賽事,而又勝出香港代表隊資格的參賽者、由公眾人士提名及投票選出,以及經香港飛鏢會推薦的鏢手等。主辦方今年亦透過舉辦比賽作公開選拔,並將去年的香港飛鏢精英隊成員亦包括在內,藉以覆蓋更多本地飛鏢運動員。

在遴選隊員的安排上,亞洲飛鏢協會希望在「挑選優質鏢手」及「公眾/鏢迷參與」之間取得平衡,盡量做到公開及透明之餘,亦適當地保留活動主辦方的話語權(如:飛鏢節籌委會成員可投票選出精英隊成員);而選拔活動以不同形式及在不同時間進行,亦能讓飛鏢愛好者對飛鏢節保持關注。

「撐起香港整個飛鏢行業」

要撐起本港飛鏢運動發展,不只靠鏢手,亦非一次飛鏢節就能做到,而是需要各個持份者的配合。除了筆者以前多番強調,政府和懂得做實事的業界代表對推動飛鏢運動至為重要外,傳媒的功能亦不可忽視。

市民接收新聞資訊,主要還是依靠新聞媒體報道。而一件事件是否值得被報道,取決於其新聞價值的高低。某些事件本身已有很高的新聞價值(如:天災人禍、罕見事件、政經大事等),傳媒自然會主動報道;有些事件卻需要涉事人或涉事單位點出其新聞價值所在,才能吸引傳媒關注,飛鏢節便是一例。主辦單位要吸引傳媒採訪,先要回答:「飛鏢節與媒體的受眾、與香港人何干?活動有什麼值得媒體公司派員採訪?」能否將活動包裝得吸引記者的眼球,這就考驗公關團隊的功力。然而,主辦單位投放大量資源舉辦飛鏢節(啟航娛樂集團創辦人湯俊彥曾稱,去年投資七位數字舉辦飛鏢節),卻僅獲個別紙媒及網媒報道,關注度之低,實在強差人意。

要有效推廣飛鏢運動,關鍵是能否將其「產業化」,透過將不同此份者連結起來,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從而產生經濟效益,讓本地飛鏢市場得以可持續發展。「體育營銷」(Sports marketing)是發展體育事業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希望將來有機會再與讀者交流。

「進一步確立香港鏢壇於亞洲地區的領導地位,面向國際」

這裡先談談筆者參觀飛鏢節的見聞。筆者於上月29日入場,期間欣賞到「國際S1單人01賽」。男、女子組賽事的冠軍分別由新加坡的Ronald Briones及中國的周莫默奪得。令人意外的是,賽事獎金頗為低微,男子組冠軍可得港幣$8,000,女子組冠軍則只有$4,000,奪得其他名次的選手,其獎金就更加不用說了。即使是最矚目的「國際一級邀請賽」,冠、亞、季及殿軍隊伍的獎金亦分別只有$50,000、$20,000、$10,000及$5,000。對得獎的海外選手而言,若他們本身沒有贊助商支持,他們所分到的獎金,隨時僅僅應付到這次來港參賽的開支。

Ronald Briones(右四)奪得「國際S1單人01賽」男子組冠軍。(作者攝)

那麼,其他地區的大型賽事的獎金又有多豐厚?以亞洲區內軟式飛鏢運動發展得最成熟的國家日本為例,國內其中一項知名的軟式飛鏢巡迴賽「PERFECT」,今年男、女子組分別有28站及20站賽事。主辦單位將各站賽事分為三級(PT300、PT200及PT100),每站賽事的參賽費用及獎金視乎其等級而定。例如,本月4日舉行的橫濱站賽事,屬最高級的PT300賽事,參賽費用為20,000日元(約港幣1,415元),男、女子組賽事冠軍得主分別可獲150萬日元(約港幣10.6萬元)及70萬日元(約港幣4.9萬元)獎金。

PERFECT 橫濱站男子組冠軍淺田齊吾(後排左二)及女子組冠軍清水希世(後排右二)。(圖片來源:PERFECT — Soft Darts Pro Tournament Facebook)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職業鏢手受獎金較高的賽事所吸引,那是無可厚非,而賽事獎金亦是上文(見:《派對氛圍(中)》)提到,PDC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中,其中一項不可或決的要素。若然本港舉辦的大型賽事,其獎金金額無法與其他地區媲美,實在難以吸引高水平鏢手參與,更遑論要確立香港在亞洲鏢壇的領導地位。

總括而言,筆者欣賞飛鏢節主辦單位對推動本港飛鏢運動發展的熱誠,為本港鏢手提供一個與海外勁敵交流的機會。要本港飛鏢比賽一下子變成外國大賽般的規模是不切實際,務實的做法是不斷檢討舉辦比賽的各項安排,逐漸增加觀眾群及參賽者群,繼而吸引更多贊助,才能令活動規模愈做愈大。

主辦單位亦應明白,成功之道並非一成不變,正如PDC的發展模式亦經過多次改良,與時並進。今年初,西方鏢壇有呼聲要求取消安排比賽女郎,認為PDC利用女性賣弄性感,有失女性尊嚴,最終PDC亦「順應民意」。要知道現時PDC的觀眾群仍然以男性為主導,PDC作出如此決定,難免會引起部分鏢迷不滿。然而,面對時代變遷,這一步必須要做,長遠亦有助推廣飛鏢運動的正面形象,令運動更受女士及年輕一代歡迎。

Walk-on girl 伴隨PDC賽事選手進入會場的畫面已不復見。(圖片來源:Mirror)

變歸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飛鏢活動的主角始終是飛鏢。假如下一年再有飛鏢節,筆者希望一進會場看到的,是本地飛鏢品牌的產品,而不是大澳的瀨尿蝦乾或小巴模型。

古亦

生活逼人,覓得一角,記下所思所聞。

電郵:kooyik.lifeishard@gmail.com

版權屬作者所有,普洛托斯時聞獲作者授權刊登,作者保留一切權利。

More Stories
【每晚十二點.深夜點播】陳靈書 🎧《追》張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