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在閱讀】誰沒有雙重標準?《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

Published on 26-12-2019

誰沒有雙重標準?你真的了解自己所做的每個選擇嗎?

我們所有看似瑣碎的決定,加乘起來,就改變了整個世界。

★ 假設對美國人民進行民調,請大眾列出生活中最重要的價值,分別在911事件前一天跟911事件後一天進行調查,「自由」與「安全」的優先順序是否可能有所變化?

★ 當你決定為病重親人插管,你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在為對方延長生命,還是延長死亡過程?

★ 當我們支持在地商品、自產自銷,是否也可能傷害了地球遙遠一端的貧困生產者,讓他們失去脫貧機會?

★ 我們都被教導「打小報告」絕非好事,但我們有對偷雞摸狗的同事忠誠的義務嗎?如果他們的工作表現連帶拖累了我們的工作成果呢?

★ 假如安樂死不可能合法,有沒有哪種情況是你甘冒被起訴的風險也要協助他人死亡?你該如何確定自己真正承擔了足夠的責任?

★ 我們都知道身處公民社會,人人享有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保障,也清楚某些言論可能侵害人權。但言論讓人感覺不舒服,是否確實等於造成傷害?當某人的言論讓你覺得受到惡意侵犯,你認為你有同等權利讓對方不舒服嗎?

★ 一般說來,洩漏政府機密是違法的,但哪些時候我們可以接受破壞法律?

與其問「倫理哲學到底有什麼用」,不如說,每個日常決定,背後都有不同的倫理思維在交互運作,缺一不可。

墮胎權╱動物與產品實驗╱好活VS.善終╱參加無聊聚會的可能好處╱不參與政治活動的後果╱多元成家╱商業競爭VS.弱肉強食╱該不該遵守法律╱髒手難題╱跟在地小農買農產品╱說謊時依循的規則╱懲罰小孩的比例原則╱書呆子V.S手機成癮症╱悲傷哭泣時該注意的事╱避免與危險動物接觸的責任╱該不該疏遠難搞親戚╱胚胎基因檢測╱受雇者的自由╱安樂死與自殺╱公開政府機密文件╱粗魯的言論自由╱拿閒錢來賭博╱男女同工同酬╱拒絕基改的代價╱全球暖化╱好人做壞事╱人類是萬物之靈嗎╱原住民的權利╱在匿名網戀中謊報身家╱合法用藥╱心理健康誰來判斷╱在第三世界國家出生的人們╱手機禮儀╱管教別人家的小孩╱性工作與色情素材╱預立遺囑╱談戀愛與一夜情╱在學校教宗教╱分攤社交費用╱假裝請病假╱社會正義╱社群媒體╱大學學費是否公平╱住家公共領域VS.私人空間

我們每天都在做各種決定,少數決定影響深遠,但大多數輕鬆瑣碎,它們或來自個人喜好,或社會潛移默化,箇中秉持標準也往往互有扞格。透過本書,劍橋哲學博士賽門.隆斯塔夫帶領讀者認識何謂「美好良善生活」,並進一步思考日常是建築在哪些框架之上,背後又有哪些倫理思維在交互運作。本書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提問,是幫助人們進行哲學思辨與倫理教育,並將其進一步深化至日常的絕佳讀物。

節錄:婚姻MARRIAGE

  統計數據顯示,澳洲所有婚姻有百分之三十會以離婚告終,但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不停結為連理。無論怎麼說,「婚姻」這種民事制度愈來愈受歡迎,而同性伴侶如今正追求與異性伴侶同樣享有可以結婚的公民權。
  不過,結婚(或是締結其他種類的長期承諾)其實是相對簡單的部分,難的是找到你願意給予承諾的人。尋覓伴侶(甚或是女朋友、男朋友)的過程通常充滿出錯、尷尬、拒絕、難過的可能,有時候甚至是直截了當的羞辱。
  一旦你潛在的伴侶受到文化或宗教義務的約束,導致選擇的自由受限時,就有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問題。比方說,我父親是受聖公會(Anglican)的教養長大,但他卻愛上了一位羅馬天主教徒。當時,他得保證婚後生下的所有孩子都得受天主教的教育,不然就不能結婚。
  所以說,假如一對伴侶的關係被其中一人或兩人的社群視為禁忌時,他們該怎麼辦?有個顯而易見的選擇:他們可以一起開創新生活,跟過去一刀兩斷,而此舉或許會讓他們與家人甚至是朋友疏遠。這種選擇可能會帶來人身安全的風險(兩人皆是),因為某些文化把家族名譽擺在個人的愛情、血緣關係、甚至是當地法律之前。
  無論你對於這種信仰、風俗、習慣有什麼看法,叫這對佳偶無視於此、繼續開展其關係,仍然是很魯莽的作法。愛情也許終究會勝過一切─像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裡寫的那樣─唯有死亡才能帶來和解。
  這些案例中,環境背景很重要,能屈能伸也很重要。比方說,有些社群就是比別人更嚴格要求其傳統。有人願意接受改宗或其他某種形式的妥協。社群的期待能檢驗一對伴侶對彼此的承諾,方法是揭露他們為了建立某種新的事物─亦即將要浮現的關係─準備個別或共同放棄過去的身分認同到何種程度。
  某些文化會透過包辦婚姻(arranged marriage)的方式,來對付上述挑戰(包括遭到拒絕的風險)。包辦婚姻的可能優點很明顯。其一,潛在的伴侶可以在明確、非個人的結構中受到評估,得到接受或拒絕,而不至於有傷害到個人的風險。其二,包辦婚姻保證能適切「吻合」當地盛行的文化與宗教規範。然而,這種婚姻也有缺點。兩人有可能被迫結為不適合的伴侶。他們也許會愛上彼此,但不見得所有人都是這樣。再者,包辦婚姻將會鞏固嚴格的社會界線,而一個開明、和諧的社會最好不要有這種僵化的界線。
  當然,我們遇見或選擇潛在伴侶時,很少會碰上對方的家人或社群環境明確造成障礙,讓人難以逾越。然而,隨著社會上的文化益發多元,我們很有可能面臨更多要承認差異、協商差異的情形。應對差異的關鍵,在於每一個人從自我認知出發,並懷抱以尊重的態度彼此互動的意願。這不代表你應該一開始就拋棄自己的信念,而是應該肯定自己,但不急於批判。
  最後,知道你自己的界限在哪才是關鍵─哪些信念、作法、價值與原則是你認為不能妥協的,哪怕是為了愛也不行。不過,最後凱旋而歸的通常還是愛。愛似乎沒有邏輯可言,對文化或宗教界線也不大可能讓步。最根本的倫理問題關係到真誠─你要真誠擁抱另一個人,那人能讓你完整,成為最好的自己。

問題
THE QUESTIONS

  你對他人的承諾是否真誠?你希望自己對他們的承諾,既是為了對方,也是為了你自己嗎?他們是否能自由進入婚姻,或是自願做出同等的承諾?

明確來說:
◆ 雙方是否了解、接受求婚所帶來的影響─好壞皆然?
◆ 婚姻構成共同生活的「三分之一」─亦即各自以個人身分過的生活,以及婚姻生活。雙方對於這一點是否必須有所體認與尊重?
◆ 伴侶關係是否平等─縱使可預期的角色相當多元?

本文節錄自:《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劍橋哲學博士親擬96道日常選擇,519個延伸思考,揭開生活大大小小決定背後,不同的哲學思考運作!》

  • 出版社:麥田出版
  • ISBN:9789863447122

作者:
賽門‧隆斯塔夫Simon Longstaff
劍橋大學哲學博士。澳洲「倫理中心」(The Ethic Centre)執行董事。賽門‧隆斯塔夫十六歲時因家貧輟學,十七歲時曾於澳洲北部的格魯特島擔任清潔工,日後才回到學校繼續學業,如今《AFR Boss》雜誌將他譽為「二十一世紀的真正領袖之一」。一九九一年,賽門‧隆斯塔夫接下「倫理中心」第一任執行董事迄今,此為一非營利性組織,目標是將道德議題帶入個人日常和職業生活。二○一三年,他因「透過促進管理體系和商業機構的倫理標準,改善了企業責任和哲學,為社區提供卓越服務」而獲頒澳大利亞勳章(AO)。二○一六年六月,他被任命為澳洲國立大學(ANU)的國家原住民研究中心名譽教授。除此之外,他亦曾擔任澳洲職業與應用倫理協會的首任主席,並曾為世界經濟論壇研究員之一。

譯者: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大人的地圖史》、《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帝國城市》、《不曾結束的一戰》、《殖民之後?》、《獻給國王的世界》、《職人新經濟》等十餘書,以及若干談二戰東亞、戰後殖民地戰犯與日本去帝國化的論文。

More Stories
黃金時代倉(2023/05/16)